close

 

我大推薦專題討論,如果讓我重新讀檔到大學一年級,而我在大一~大四這段時間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全部遺忘,必須重頭學起,那我一定會再次選擇修這門課。


專題討論(seminar)是一堂怎樣的課? 教什麼? 內容是啥?  評分標準是什麼?

專題討論(seminar)是所有研究生的必修課,每個研究生都要準備報告一篇paper,在台上把這篇paper的前因後果、實驗設計、paper對於人類知識前緣的貢獻,給講清楚、說明白,報告的長度約為35~40分鐘,報告完畢後,台下的老師們和研究生會問你關於paper的問題,你如果沒準備好、有些地方沒搞懂,就會被釘死在台上。


誰可以修這門課?

北醫的大二學生就可以去修碩士班的課,不過要靠手動加簽(方法同這篇: 醫學系的專題研究是什麼?要怎麼加選?),我是在大二上、大二下、大三上都有修這門課,總共修了三個學期的專題討論 (研究生是必須要修四個學期的專題討論)。


修這門課有什麼好處? 我可以獲得什麼? 

    1. 閱讀paper的能力

paper主要是寫給同領域的專家看的,paper作者預先假設讀者應該知道相關的知識,所以很多東西都只是簡單一句話帶過,不會寫得很清楚,所以為了搞懂這篇paper在講什麼,你必須讀paper所引用到的paper,一篇paper會引用十幾二十幾篇paper,而這些被引用的paper又會各自引用幾十篇paper,所以你為了報告一篇paper,必須要把相關的、被引用到的paper給通通讀完,在這個過程中,你將可以學習到「閱讀paper的能力」。

 

「閱讀paper的能力」,這個能力包含了好幾個子能力

(1) 了解一篇paper的結構、邏輯、重點
(2) 當在
paper看到讀不懂的東西時,要怎麼以最快速度找解答? (google,課本,其他paper)
(3) 如何快速判斷一篇
paper是否是我需要的? 是我要找的? 裡面有沒有寫到我需要知道的知識?
(4) 如何在一篇
paper裡面,以最快速度找到我要找的東西? 而不用浪費太多時間去看其他不相干的東西

如果要我用一句話來表達什麼是「閱讀paper的能力」
「閱讀
paper的能力」就是「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,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相關知識」的能力

關於「閱讀paper的能力」,各位可以參考清大彭明輝教授的一篇blog學術文獻回顧與分析的程序與技巧

 


    2. 掌握paper重點的能力
有時候一篇
paper的內容過多,沒辦法在35分鐘內講完,你必須有所增減,只保留重要的內容,去除比較不重要的內容,所以你可以學習到,在一篇paper中,那些東西是重要的,而那些是不重要的,那些東西是主幹,而那些東西是枝葉,你可以學習到「掌握paper重點的能力」。


    3. 吸收超強科學家的邏輯思維

paper是人類top 1% 頂尖菁英的心血結晶,所以從paper當中,你可以學習到這些超強科學家的思考方式和邏輯思維

當你在閱讀paper的時候,必須要思考以下問題
(1)  paper作者是想要解答怎樣的疑問? 想要證實的假說是?

(2) 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實驗? 如何解讀實驗的結果?  怎樣下結論?

(3)作者的發現有怎樣的重要性?  對於人類知識前緣的貢獻是什麼?      

 

    4. 口頭報告的能力、表達能力、製作簡報的能力
         這個能力很重要,我就不在多提了

 


 有趣的是,在準備過程中你會發現,許多東西你原本以為你懂了,但到了要講給別人聽的時候,你才發現你其實只是一知半解,需要回去重讀一遍paper或者是查書,所以你會知道「你以為你懂了」和「你真的懂了」這之間的不同,有時候你需要靠講給別人聽,才能確保自己是真的懂了,而不是自己以為自己懂。


專題討論(seminar)只有一個學分,但是我花費了極大的心力準備,我三個學期分別花了70,40,60個小時,來準備我要上台報告的paper,對,你沒看錯,我是花了好幾十個小時的時間來準備報告的,所以這門課的難度極高,請各位同學要修之前請想清楚。

另外如果你是大學部的學生,你會需要一個指導老師,在你上台報告之前,你要先報給你的指導老師聽,讓指導老師幫你修正你的報告,這樣你上台之後才不會太慘。

阿如果你沒有指導老師怎麼辦? 那我建議你,先不要修專題討論,你需要修的是專題研究,先找個實驗室加入,學學怎麼做實驗,幫忙打打雜,如果你在這個過程當中,發現自己對研究很有興趣,有考慮要讀碩士班或者博士班,那這時候你才需要考慮要不要修這門課。

 

 

[推薦閱讀]

李笑來的學習學習再學習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mallblackdog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